洛阳城建吧 关注:14,640贴子:659,033

半生漂泊,半生思乡——杜甫的归洛诗

只看楼主收藏回复

李唐是诗的时代,以诗记事,以诗明志。近日在读《唐诗洛阳记》,作者以诗记洛阳。其中杜甫的归洛之诗,作为一个单独的篇章列出,唐诗中原多英才,出了大小李杜和刘白元(以出生地论),洛阳更是大杜,元刘占半壁江山。
出生及幼年成长于洛阳耳熟能详部分暂且不记
开元二十九年741),杜甫于洛阳东、偃师县西北25元阳山下筑新居土娄庄。这里有他远祖社预和祖父杜审言的墓。寒食日,新居落成后即祭扫祖莹,杜甫作《祭当阳君文》,留告最矢志“不敢忘本,不敢违仁”。
杜家本宅原在巩县,在洛阳南面本来还有别业陆浑庄。杜甫入城后即寄住仁风坊二姑母家。过后天宝初,杜市与司农少卿杨怡的女儿杨氏成婚,他们安家的地点应该就在土娄庄。杜甫的两个儿宗文、宗武也都出生在这里。
杜甫此后多次提到首阳山下的这个家。如《奉寄河南韦尹人》诗中的“尸乡余土室,谁说祝鸡翁?”祝鸡翁是洛阳人,居尸乡北山下,养鸡千只,每只都有名字,只要一叫它们的名字,就会围拢过来。这是被杜甫写人诗中的首阳山乡间的神异故事。
第二年,即天宝元年(742),杜甫的二姑母在洛阳仁风坊世,六月殡于洛阳北面孟津平乐乡。杜甫来东都洛阳为姑母服丧作墓志《唐故万年县君京兆杜氏墓碑》并刻石。服丧期间杜甫在往来别业陆浑庄时过龙门,又作《龙门》诗
龙门横野断,驿树出城来
气色皇居近,金银佛寺开
往还时屡改,川水日悠哉
相阅征途上,生涯尽几回。
第三联说自己多次经过龙门山,而伊水依旧汤汤而流。第四联是感叹,人世路途往来匆匆,不知在我的生涯里,还得从这里经过多少回。这里流露出了浅淡的失意情绪。
天宝三载 (744)的初夏,杜甫和李白结识后,两人即相约同游梁宋。《李阳冰草堂集序》说李白“遂就从祖陈留采访大使彦允”在洛阳会见杜甫后不久,李白便前往汴州投奔族亲李彦允去了。
八月,杜甫因继祖母卢氏丧事,也来到了汴州。丧事结束之后的秋天,杜甫来到商丘附近的宋中,与李白和高适再度会合,不久三人就结伴漫游了。
共游期间,杜甫作有《赠李白》:
二年客东都,所历厌机巧。野人对膻腥,蔬食常不饱。
岂无青精饭,使我颜色好。苦乏大药资,山林迹如扫.
李侯金闺彦,脱身事幽讨。亦有梁宋游,方期拾瑶草。
首联“二年客东都,所历厌机巧”中的“客”字很有意思他这个土生土长的洛阳人对家乡已有某种厌离,不认为自己是洛阳主人而是客。洛阳因为自小见惯,反而觉得无趣,杜甫一心想走出洛阳去游历。他已过而立之年,功名未就的焦虑感开始加重。


IP属地:河南1楼2023-08-20 20:22回复
    天宝五载 (746),杜甫离洛阳入长安,准备应举。如《壮游》一诗所说:“快意八九年,西归到咸阳。”
    天宝六载(747),玄宗诏天下“通一艺者”到长安应试。杜甫参加了考试。可是,这一年权相李林甫自编自导了一场“野无遗贤”的闹剧,无一人中第,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。
    此次人仕受阻前后,父亲杜闲去世,杜甫顿时失去了依靠。过后杜甫旅食京华 10年之久,生活困顿不堪。其间结交权贵,或投赠,或干谒,往往心力交瘁。
    洛阳和长安离得比较近,旅食京华期间,杜甫也不时回洛阳天宝八载 (749),杜甫回洛阳时游览了太微宫 (即北山上清官)观赏吴道子壁画,作五言长律《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》。
    据闻一多先生 《少陵先生年谱会笺》考订,杜甫在天宝十三载(754)春“自东都携眷移家至长安,居南城之下杜城”。长安杜曲带正是杜氏族人的祖地。同年秋天,因生计所迫又从杜曲移居到奉先。
    多年候补,四方攀求,至天宝十四载 (755) 十月,杜甫得授河西尉。这年他已43岁!这是九品小官,杜甫不满意,辞不赴任。《旧唐书》又载:“召试文章,授京兆府右卫率府兵曹。”改授官职是从八品下,任所就在长安。杜甫为生计考虑而接受了这一官职。
    这一年杜甫是诗歌转折点,写下了著名的《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》,这一年杜甫的儿子,活活饿死在了开元盛世,从此大唐多了一位诗圣。
    杜陵有布衣,老大意转拙。
    许身一何愚,窃比稷与契。
    ……
    老妻寄异县,十口隔风雪。
    谁能久不顾,庶往共饥渴。
    入门闻号咷,幼子饥已卒。
    吾宁舍一哀,里巷亦呜咽。
    所愧为人父,无食致夭折。
    岂知秋未登,贫窭有仓卒。
    生常免租税,名不隶征伐。
    抚迹犹酸辛,平人固骚屑。
    默思失业徒,因念远戍卒。
    忧端齐终南,澒洞不可掇。


    IP属地:河南2楼2023-08-20 20:23
    回复
      杜甫最早写到洛阳遭乱的诗作当是《后出塞五首)网县子于
      天宝十四载(755)冬,杜甫诗作《后出塞五首》,从范阳叛军中脱身兵卒视觉,状写安禄山起兵的征兆以及酿成战祸的原因,其二写到了洛阳
      朝进东门营,暮上河阳桥。
      落日照大旗,马鸣风萧萧。
      “东门营”当指设在洛阳城东门附近的军营。“河阳桥”在河孟津县,最初由杜甫先祖西晋杜预所建,乃当时洛阳通河北的交通要道。
      天宝十五载(756)六月,安史叛军进逼长安,潼关失守。72岁的唐玄宗仓皇离京,入蜀避难。七月,太子李亨即位灵武,改元至德。杜甫于八月只身北上奔灵武途中不幸为叛军所虏,被押至长安,困守城中不得出。
      其间有亲人逃出洛阳至山东济州,杜甫得知后作《得舍弟消息二首》
      近有平阴信,遥怜舍弟存
      侧身千里道,寄食一家村
      峰举新酣战,啼垂旧血痕
      不知临老日,招得几人魂
      汝懦归无计,吾衰往未期
      浪传乌鹊喜,深负鹤钨诗
      生理何颜面,忧端且岁时
      两京三十口,虽在命如丝
      “两京三十口”,可知当时他的弟妹亲人多在洛阳 (长安这里加上妻儿仆佣约五六人)。


      IP属地:河南3楼2023-08-20 20:25
      回复
        至德二载 (757)四月,郭子仪领军进抵长安北,与叛军在城外对峙。杜甫趁机从长安城西金光门逃出,冒险从两军阵间穿越,到凤翔行在投奔肃宗。肃宗见此当然十分感动,五月十六日,授杜甫为左拾遗。杜甫临危赴险有了结果,稍一安定,就牵挂起洛阳的亲人,作《述怀一首》,诗题下有自注“此已下自贼中窜归凤翔作”,
        去年潼关破,妻子隔绝久。今夏草木长,脱身得西走。
        ……
        寄书问三川,不知家在否。比闻同罹祸,杀戮到鸡狗。
        ……
        自寄一封书,今已十月后。反畏消息来,寸心亦何有。
        三川即洛阳的代称。杜甫寄信去,想知道洛阳的土娄庄、陆浑庄、仁风坊的姑母家情况怎样了“比闻同罹祸,杀戮到鸡狗”,听说贼兵所到之处,血流成河。“畏消息来”,音信隔绝久了,他反而害怕听到洛阳的消息。
        不久,因为上疏为房辩护,杜甫触怒了肃宗,至德三年(758) 改元乾元,因受房案牵连,六月被贬华州司功参军。杜甫在华州后思念亲友故土,作《遣兴五首》,
        其四思洛阳故居:
        蓬生非无根,漂荡随高风。天寒落万里,不复归本丛。
        客子念故宅,三年门巷空。怅望但烽火,戎车满关东。
        生涯能几何,常在羁旅中。
        其五怀洛阳旧交:
        昔在洛阳时,亲友相追攀。
        送客东郊道,遨游宿南山。
        烟尘阻长河,树羽成皋间。
        回首载酒地,岂无一日还。
        丈夫贵壮健,惨戚非朱颜。


        IP属地:河南4楼2023-08-20 20:25
        回复
          乾元元年 (758)冬,杜甫暂离华州赴洛阳,踏上了归乡路。自华州赴东都途中作《李鄂县丈人胡马行》。这首是咏物诗,归返洛阳的喜悦溢于言表:
          丈人骏马名胡骝,前年避胡过金牛。
          回鞭却走见天子,朝饮汉水暮灵州。
          自矜胡骝奇绝代,乘出千人万人爱。
          一闻说尽急难材,转益愁向驽骀辈。
          头上锐耳批秋竹,脚下高蹄削寒玉。
          始知神龙别有种,不比俗马空多肉。
          洛阳大道时再清,累日喜得俱东行。
          凤臆龙鬐未易识,侧身注目长风生。
          离乡4年后,终于得了机会省视家园。他在洛阳旧庄一住数月,直到次年暮春才动身返回华州。回程途中,目睹战乱摧残下的百姓苦况,写下了名垂千古的组诗“三吏”(《新安吏》《石吏》《潼关吏》) 和“三别”(《新婚别》《无家别》《垂老别》)。
          乾元二年 (759)夏天,华州及关中大旱。是年立秋后,杜甫弃官携家西去秦州,此后颠沛流离,辗转陇蜀与湖湘,再也没有回到洛阳。
          初至秦州时,他作有《月夜忆舍弟》:
          成鼓断人行,边秋一雁声
          露从今夜白,月是故乡明
          有弟皆分散,无家问死生
          寄书长不达,况乃未休兵
          在秦州边地,听闻雁声就思念起未通音讯、不知生死的亲人,第二联“露从今夜白,月是故乡明”,故乡的月亮才是最明亮的,那是洛阳的月,是陆浑庄的月,是首阳山土娄庄的月,是仁风坊的月。


          IP属地:河南5楼2023-08-20 20:26
          回复
            十月,杜甫又转去同谷,停留了一个多月。此时作《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》(又称 《同谷七歌》)。这是离散者的千古哀歌。其一写到了归洛之思:
            有客有客字子美,白头乱发垂过耳
            岁拾橡栗随狙公,天寒日暮山谷里。
            中原无书归不得,手脚冻皱皮肉死。
            鸣呼一歌兮歌已哀,悲风为我从天来!
            向南人蜀,即将到达成都前,在广元五盘岭作有《五盘》:
            五盘虽云险,山色佳有余。仰凌栈道细,俯映江木疏。
            地僻无网罟,水清反多鱼。好鸟不妄飞,野人半巢居。
            喜见淳朴俗,坦然心神舒。东郊尚格斗,巨猾何时除。
            故乡有弟妹,流落随丘墟。成都万事好,岂若归吾庐。
            诗中“东郊有格斗”一句指向了时事,因这年八月,史思明挥兵进河南,九月二十七日攻破洛阳,唐军与叛军在洛阳周边展开了激烈的拉锯战。
            杜甫到成都后作《成都府》,写初来时的印象感触,也可看作是24首人蜀纪行组诗的总结:
            翳翳桑榆日,照我征衣裳。我行山川异,忽在天一方。
            但逢新人民,未卜见故乡。大江东流去,游子日月长。
            曾城填华屋,季冬树木苍。喧然名都会,吹箫间笙簧。
            信美无与适,侧身望川梁。鸟雀夜各归,中原杳茫茫。
            初月出不高,众星尚争光。自古有羁旅,我何苦哀伤。
            诗中“未卜见故乡”是杜甫的叩问:自古就有客居异乡的人,我如此哀伤又是何苦“中原杳茫茫”都是感叹归乡的无期。
            在成都又作《云山》:
            京洛云山外,音书静不来。神交作赋客,力尽望乡台。
            衰疾江边卧,亲朋日暮回。白鸥元水宿,何事有馀哀。
            是年,羌、浑、党项人寇泾源、陇州,史思明率叛军再陷东都,故有“京洛”“音书”之语。杜甫稍稍安定之后,更加思念山外的洛阳,期盼着家人告平安的来信。


            IP属地:河南6楼2023-08-20 20:27
            回复
              上元二年 (761),在成都还作有一首七律《恨别》
              洛城一别四千里,胡骑长驱五六年。
              草木变衰行剑外,兵戈阻绝老江边。
              思家步月清宵立,忆弟看云白日眠。
              闻道河阳近乘胜,司徒急为破幽燕。
              该年四月,司徒李光粥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,斩首5000余级。杜甫日夜思念着远方的亲人,期待唐军能节节获胜,直捣叛军巢穴。宝应元年 (762)冬,唐军于洛阳附近横水大破贼军。次年即代宗广德元年 (763) 春正月,史思明子史朝义自,部将相继投降,安史之乱彻底平定。
              此时距离杜甫上次回洛阳探亲,又时隔5年。捷报传至杜甫流寓的梓州,他惊喜欲狂难以自抑,咏唱出七律名作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》,诗题还加了自注:“余田园在东京。清人浦起龙评价此诗是“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”:
              剑外忽传收蓟北,初闻涕泪满衣裳
              却看妻子愁何在,漫卷诗书喜欲狂。
              白日放歌须纵酒,青春作伴好还乡。
              即从巴峡穿巫峡,便下襄阳向洛阳。
              闻听喜讯后,要饮酒,要放歌,要趁着大好春光回家啦!哭忍了多年的思乡之情此时喷薄而出,正如奔涌出峡的长江水浪一般。杜甫归乡心切,已在想象自己归返洛阳的路线。


              IP属地:河南7楼2023-08-20 20:28
              回复
                得知洛阳光复,杜甫就开始筹划出峡归乡。因故未能成行。
                第二年,友人严武再次镇蜀,杜甫返回成都,加人了严武慕府。过了冬至,白天开始变长,眼见新的一年即将来临,自己却依然滞留剑南,不得与亲人们团聚,心里异常地憋屈,杜甫吟成了《至后》:
                冬至至后日初长,远在剑南思洛阳。
                青袍白马有何意,金谷铜驼非故乡.
                梅花欲开不自觉,棣尊一别永相望。
                愁极本凭诗遣兴,诗成吟咏转凄凉。
                在成都幕府里继续待着做节度参谋有什么意思啊,我的家乡是那个有着金谷园和铜驼街的洛阳啊!这里的梅花即将开放也无感觉,我想望的,是洛阳的棣棠花啊!忧愁之极只能咏诗,诗成之后心境却越发凄凉。
                广德二年 (764) 年末,杜甫即将辞幕前,作《天边行》:
                天边老人归未得,日暮东临大江哭。
                陇右河源不种田,胡骑羌兵入巴蜀。
                洪涛滔天风拔木,前飞秃鹙后鸿鹄。
                九度附书向洛阳,十年骨肉无消息。
                中原战乱初平,其时又有吐蕃犯境,陇右失守,巴蜀告危。自洛阳收复后,已经发出9通书信了,可10年未见的亲人们仍然没有消息,怎不叫人心焦苦痛!暮晚时分,杜甫来到江边,只能对着奔流的大江放声哭泣。


                IP属地:河南8楼2023-08-20 20:28
                收起回复
                  自乾元元年 (758) 短暂归乡之后,老杜一路漂泊,一路思乡,洛阳啊洛阳,日思夜想的故乡。隔了半个多世纪,诗圣终于回到了那个日思夜想的故乡,长眠于北邙山。


                  IP属地:河南10楼2023-08-20 20:29
                  回复
                    旅食长安整十年,多年候补,四方攀求,自称京兆杜氏,或投赠,或干谒,心力交瘁,困顿不堪。换来了个九品芝麻小官,结果幼子饿死在开元盛世。投奔新皇,不幸被虏,九死一生逃出长安。“麻鞋见天子,衣袖露两肩”,结果因为宰相辩护,经世致用还没发挥就被贬。


                    IP属地:河南11楼2023-08-20 20:30
                    收起回复
                      京兆杜甫?只要这些长安学子们将来黄泉路上遇到了诗圣,好好解释就好。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IP属地:河南12楼2023-08-20 20:35
                      回复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大历二年 (767)秋,杜甫来到夔州的第二年,曾写下了《复愁十二首》,其三有怀洛诗句:“万国尚戎马,故园今若何?”此前曾作《洞房八首》组诗,其中一首即《洛阳》,追忆了安史实况: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洛阳昔陷没,胡马犯潼关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天子初愁思,都人惨别颜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清笳去宫阙,翠盖出关山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故老仍流涕,龙鬓幸再攀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夔州结识的友人孟仓曹将赴洛阳应选,杜甫连写《送孟十二仓曹赴东京选》《凭孟仓曹将书觅土娄旧庄》两首咏作赠别,在后一首中,他委托孟仓曹去探访洛东土娄庄,并带去书信: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平居丧乱后,不到洛阳岑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为历云山问,无辞荆棘深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北风黄叶下,南浦白头吟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十载江湖客,茫茫迟暮心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杜甫这个江湖客,有生之年终究未能归返家乡洛阳。他出峡之后,又在湖湘漂泊了3年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大历五年(770),杜甫病逝于由潭州行往岳阳的舟中,临终附要归葬首阳山杜氏祖莹。当时棺柩只得暂厝于岳阳昌江县,直到40多年后的元和八年(813),他的孙子杜嗣业才终于将他的遗骸带回洛阳,与夫人杨氏合葬于首阳山下。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P属地:河南13楼2023-08-20 20:54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回复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P属地:河南14楼2023-08-20 21:01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回复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好帖,顶一下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P属地: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3-08-20 21:12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回复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真是好帖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P属地:黑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16楼2023-08-20 23:00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