汉服北京吧 关注:39,523贴子:337,469
  • 9回复贴,共1

中国山水画(两宋及以前为主)~~~~~~国之重宝(陆续添加中)

只看楼主收藏回复












1楼2012-03-03 09:07回复
    董源 (?-约 962 年)中国五代南唐画家。一作董元,字叔达,江西钟陵(今江西南昌市进贤县)人,自称“江南人”。生卒年不详,主要活动在南唐中主(934~960)时期。事南唐主李璟时任北苑副使,故又称“董北苑”,南唐亡后入宋,被看作是南派山水画的开山大师。画史上把董源、范宽、李成,称为北宋初年的三大家。
    五代董源洞天山堂图
    【文物现状】台北故宫博物院藏
    【规格】绢本,设色,纵:183.2厘米,横:121.2厘米。

    


    2楼2012-03-03 09:17
    回复

      马远
      生卒:1190年-1279年
      籍贯:河中(今山西永济县附近)
      简介  字遥父,号钦山。原籍河中(今山西永济县附近),侨寓钱塘(今浙江杭州)。南宋画院待诏。父世荣、伯父公显,兄逵,都是画院画家。初师李唐,能独辟蹊径,自成一家。
      职业生涯  南宋光宗,宁宗两朝(约1190-1224年)的画院待诏。
      《岁寒三友图》 南宋 马远(款) 173×83cm 设色绢本 立轴 跋文:缬朵铺枝雪未消,一般寒意各飘萧。竹梅解道同为友,可任孤松独后凋。丙午孟冬,御笔题

      


      3楼2012-03-03 09:21
      回复
        中国五代南唐、北宋画家,僧人。原姓名不详,生卒年不详,汉族,钟陵(今江西进贤县)人,一说江宁(今江苏南京)人。早年在江宁开元寺出家,南唐降宋后,随后主李煜来到开封,居开宝寺。擅山水,师法董源,专画江南山水,所画峰峦 ,山顶多作矾头,林麓间多卵石,并掩映以疏筠蔓草,置之细径危桥茅屋,得野逸清静之趣,深受文人喜爱。以长披麻皴画山石,笔墨秀润,为董源画风之嫡传,并称董巨,对元明清以至近代的山水画发展有极大影响。有《万壑松风图》、《秋山问道图》、《山居图》等传世。
        五代巨然万壑松风图
        【年代】五代   【文物原属】故宫旧藏   【文物现状】上海博物馆藏   【规格】绢本,墨笔,纵:200.7厘米,横:70.5厘米

        


        4楼2012-03-03 09:28
        回复
          《踏歌图》 南宋 马远 绢本设色 纵 191.8横 104.5 宁宗皇帝题诗: 宿雨清畿旬,朝阳丽帝城。丰年人乐业,壠上踏歌行。

          


          5楼2012-03-03 09:30
          回复
            《松月图》 南宋 马远(1140-1225)字遥父,号钦山。马远继承并发展了李唐的画风,以拖技的多姿形态画梅树,尤善于在章法大胆取舍剪裁,描绘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,画面上留出大幅空白以突出景观。这种"边角之景"其特点正如前人所指出的"全境不多,予人以玩味不尽的意趣。

            


            6楼2012-03-03 09:31
            回复
              《梅花书屋》 南宋 马远(款) 立轴 设色绢本 尺寸:167×75cm



              7楼2012-03-03 09:33
              回复
                范宽,生卒年月不详(据画史记载,他生于五代末,在宋仁宗天圣年间(1023-1031)年还健在)本名中正,字中立(又作仲立),北宋山水画家,生活于北宋前期,名列北宋山水画三大名家之一。汉族,陕西华原(今耀县)人。因为他性情宽厚,不拘成礼,时人呼之为“宽”,遂以范宽自名。据《宣和画谱》记载,他“风仪峭古,进止疏野,性嗜酒,落魄不拘世故”。
                溪山行旅图
                【年代】宋代
                【文物原属】故宫旧藏
                【文物现状】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
                【简介】绢本,浅设色画,纵:206.3厘米,横:103.3厘米。
                宋 范宽 溪山行旅图范宽(活动于十世纪),陜西华原(今耀县)人,经常来往京师与洛阳一带。个性宽厚,举止率直,嗜酒好道,擅长山水画,初学五代山东画家李成,后来觉悟说:“人之法,未尝不近取诸物,吾与其师于人者,未若师诸物也;吾与其师于物者,未若师诸心。”于是隐居华山,留心观察山林间,烟云变灭,风雨晴晦,各种变化难状之景,当时人盛赞他:“善与山传神”。此图是传世唯一的名迹。   巍峨的高山顶立,矗立在画面正中,占有三分之一的画面,顶天立地,壁立千仞,予人以鲜明的印象。山头灌木丛生,结成密林,状若覃菌,两侧有扈从似的高山簇拥着。树林中有楼观微露,小丘与岩石间一群驮队正匆匆赶路,在静谧的山野中仿佛使人听到水声和驴踢声。细如弦丝的瀑布一泻千尺,溪声在山谷间回荡,景物的描写极为雄壮逼真。全幅山石以密如雨点的墨痕和锯齿般的岩石皴纹,刻画出山石浑厚苍劲之感。画幅右角树阴有“范宽”二字款。

                


                8楼2012-03-03 09:36
                回复
                  《雪景寒林图》
                  【年代】宋代
                  【文物原属】原属圆明园收藏
                  【文物现状】现藏于天津市博物馆
                  【简介】绢本,水墨,纵193.5厘米,横160.3厘米。
                  《雪景寒林图》,气势磅礴,境界深远,动人心魄,生动地描绘出秦地雪后山川、林塑如诗景象,为其代表作之一。笔墨浓重润泽,层次分明,皴擦、渲染并用。他以粗壮的线条勾勒山石、林树,结实、严紧,用细密的“雨点皴”表现山石的质感。皴擦烘染时,注意留出坡石、山顶的空白,以强调雪意。此外还应注意画出林木浓密、枝桠锐利的感觉。   此图画群峰屏立,山势高耸,深谷寒柯间,萧寺掩映;古木结林,板桥寒泉,流水从远方迂回而下。真实而生动地表现出秦陇山川雪后的磅礴气势。笔墨浓重润泽,皱擦多与泻染,屑次分明而浑然一体,细密的雨点皱于苍劲挺拔的粗笔勾勒,表现出山石和枯木锐枝的质感。此图历来受到广泛重视。清代收藏家安岐称其为“华原生平杰作”。因此在范宽有限的传世作品中尤其难得。名款“臣范宽制”四字,隐于前景树斡中,因年久字迹漫漶不易辨认,关于此图是否为范宽之作,近年在绘画史家间尚有不同看法,但说它是宋画中代表范宽画派的重要作品,则是大家公认的。据收传印记,可知历经清梁清标,安岐鉴藏,乾隆时入内府,1860年英法联军掠圆明园时曾流落民间。   本图以三拼绢大立幅图写北方冬日雪后山林气象。画上群山重重壁立,气势苍茫,深谷危径,枯木寒柯,隐现寺观,山麓水边密林数重,后有村居屋舍,一人张门而望。全画布置严整有序,笔墨质朴厚重。画家用“抢笔”笔法,密点攒簇,并参以短条子的笔道,来刻画北方山石的质感,使画面浑厚滋润,沉着典雅。此图是否为范宽真笔,鉴赏家尚有争议,但公认为北宋范氏流派中之杰作

                  


                  9楼2012-03-03 09:38
                  回复
                    郭熙 (1023-约1085)〔北宋〕字淳夫,河南温县(今属河南)人。熙宁(1068-1077)间为图画院艺学,后任翰林待诏直长,创作活动旺盛的时代正是宋神宗在位的熙宁、元丰间(1068-1085年)。
                    工画山水寒林,宗李成法,山石用“卷云”或“鬼脸”皴法,画树枝如蟹爪下垂,笔力劲健,水墨明洁。布置笔法独树一帜,早年巧赡致工,晚年落笔益壮,常于高堂素壁作长松巨木、回溪断崖、岩岫巉绝、峰峦秀起、云烟变幻之景。 社会评价  神宗赵顼曾把秘阁所藏名画令其详定品目,郭熙由此得以遍览历朝名画,“兼收郭熙作品并览”终于自成一家,成为北宋后期山水画巨匠,与李成并称“李郭”,与荆浩、关仝、董源、巨然并称五代北宋间山水画大师。郭还精画理,提倡画家要博取前人创作经验并仔细观察大自然,他观察四季山水,有“春山淡冶如笑,夏山苍翠如滴,秋山明净如妆,冬山惨淡如睡”之感受,在山水取景构图上,创“高远、深远、平远”之“三远”构图法。
                    早春图轴
                    【作者】郭熙
                    【类别】绢本设色
                    【尺寸】纵:158.3厘米,横:108.1厘米
                    【年代】北宋
                    【文物原属】故宫旧藏   【文物现状】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

                    


                    10楼2012-03-03 09:46
                    回复